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視覺美感教育成果展 北師美術館展出

新頭殼newtalk 2015.08.21 何星瑩/台北報導

教育部21日於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,舉辦2014學年視覺美感教育實驗課程成果發表會。此課程旨在呼應漢寶德教授的「藝術教育救國論」,期望培養學生更敏銳而深入的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,進而創造生活的美好。參與實驗課程的多位全台國、高中教師,於課程中,融入各校、各地區特色,藉此讓學生體會美感與生活的依存關係。北師美術館並舉辦成果展覽,展出時間為即日起至9/20。

自2013學年度開始推行的教育部「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」,特別強調透過培養國、高中學生的「視覺美感」,來發掘生活與美感的關係。實驗計畫由台師大領軍,並與4大區域學校代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、國立台中教育大學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、國立台東大學,以及種子學校總召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共同辦理。甫執行結束的2014學年第2學期實驗課程,有來自21縣市142所學校148位國中與高中、高職老師參與。

2014學年的實驗課程成果,於8/21至9/21日在北師美術館展示。教育部並於展覽開幕當日,OB嚴選舉辦成果發表會。發表會上,與會的教育部主秘王俊權、國民黨立委陳碧涵、核心規劃小組及交大教授曾成德輪流上台致詞。

王俊權表示,看完成果展覽後,像是經歷一場心靈與美的饗宴,一整天都會因此而感到快樂,也希望讓孩子能從小接觸美感教育,讓他們「快樂一輩子」。王俊權並指出,有老師表示這個計畫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藝術工程,他完全贊同。美感實驗計畫執行起來相當不易,因為它不同於書法、繪畫這類單一藝術課程,必須整合多種藝術形式。

曾成德拿著多本美感相關書籍,上台發言。他表示,對於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」這句話,他感受到2個意涵:台灣除了人以外,剩下的東西,還真的不好看;台灣如果還有希望,那就是從人開始,從人的「美」,延伸到其他地方去。他指出,過去蔡元培和胡適已經為大家介紹了「德先生」和「賽先生」,但台灣教育目前最需要的,實際上是「美小姐」。

曾成德表示,美感教育在中學階段有助於培養公民人格,因為美感教育在這個成長階段,如穿著打扮等,開始與和他人如何互動、如何表現自己相關。延伸到出社會階段,人們可能需要以美感為基礎,思考自家的招牌大小、高度等,要如何和周遭的環境共處。所以美感教育,實際上可以開啟具有同理心、移情作用的公民意識。而透過美感創造出來的作品,還能了解別人想事情的方式。

此次成果展的策展人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林曼麗,為群眾做展場導覽。一進入展場,就有展品說明「視覺形式」的6個構面「比例」、「色彩」、「質感」、「構成」、「結構」、「構造」。接著來到「經典案例展示區」,透過一個個實驗課程案例,了解老師如何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美,進而創造成作品,最後讓美感真正走入自己的生活之中。有意思的是,其中為數不少的展場模擬教學現場,也就是以課桌椅、黑板等教室的樣貌,來傳達學生學習的實際軌跡。

除「經典案例展示區」外,展覽中還規劃有「特色成果展示區」、「成果總覽展示區」、「教育歷程影像紀實」等區。展覽期間,也規劃有多場美感講座和美感實作工作坊。

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視覺美感教育成果展-北師美術館展出-072305584.html

37473A5F0C55EF4E
arrow
arrow

    oukc2mo06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